首都博物馆自鸡年春节前开始,向白大成、冯海瑞等十余位著名京城民间艺人手中征集他们的代表作,补充馆藏中的北京民俗遗产部分,并将在今年10月开张的首博新馆中展出。本周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老艺人,他们都表示,北京民间艺术作为重要文化遗产,需要大力保护和弘扬。
『鬃人』
京城仅存的制作人
走进什刹海附近东馆房胡同1号的家庭博物馆,这里的馆主人、鬃人艺术家白大成先生负责在这次征集活动中的首博与民间老艺人的联系工作。白大成说,这项征集工作从去年腊月二十七开始,首博已经与制作面人、脸谱、鬃人、风筝、草编、花灯、剪纸的十余位老艺人,进行了初步接触,今后几个月中,他们每人都将向首博提供数套甚至十余套自己的代表作。被征集的藏品品种都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记者还了解到,此次征集中,首博还将对这些老艺人从事的艺术种类和他们的从艺经历进行登记、造册、录像、存档。
谈到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鬃人艺术,白大成说,他将给首都博物馆提供“八大锤大闹朱仙镇”、“三英战吕布”、“钟馗嫁妹”、“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几组鬃人,还有按照前辈艺术家的风格制作的老鬃人。
鬃人的一般规格是十七八厘米高,但应一个日本人的要求,白大成也做过80厘米高的,而且放进铜盘敲打,一样能转动起来。1990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作为戏曲艺术的一部分,白大成的鬃人在专柜上进行展示,其中的《大闹天宫》、《八大锤》和《挑滑车》展后被收藏进了中国美术馆。《大闹天宫》是他迄今作品中人物最众多的一个,孙悟空带着10个小猴子,还有各路天兵天将一共30多个。
记者了解到,白大成是目前京城惟一制作鬃人的民间艺术家,除他之外,别无分号。白大成说,其实多年来他一直想收徒弟,把古老的鬃人艺术传承下去,但制作鬃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人试过了,不行。鬃人与京剧艺术结合紧密,其服饰都是严格按照京剧的戏服制作的,脸谱也是按照京剧人物的脸谱绘制的,所以要想做出好的鬃人,就要熟悉京剧艺术。现在有些传统剧目已经很少演出了,想要制作与这些剧目有关的鬃人,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曹氏风筝』
曹雪芹的设计难以超越
昨天下午记者顶着6级西北风,来到曹氏风筝的传人、78岁的费保龄老先生那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平房中。费保龄说,他自幼喜欢风筝,1963年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的时候,结识了曹氏风筝的传人孔祥泽,从此放弃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苦研曹氏风筝,一直到现在,搞了大半辈子。这次曹老爷子准备给首都博物馆提供10件他在鼎盛时期创作的风筝精品和一只线桄子。
所谓曹氏风筝,就是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创造的风筝制作格式,以沙燕式风筝为基础,有100多种不同的变换和图案,每种图案都有自己的典故和讲究。费保龄说,曹氏风筝的内涵其实很深刻,他多年研究之下发现,曹雪芹设计的沙燕风筝图案,运用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这在中国古代是十分罕见的。而且风筝的造型十分新潮,胖沙燕头和身的比例是1∶7,类似古罗马雕塑;瘦沙燕的头身比例是1∶10,细腰、丰胸、长腿,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类似卡通漫画中的少女形象。
费保龄说,现在虽然曹氏风筝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代表中国风筝到世界各地展览,就连这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中的风筝,用的也是曹氏风筝的造型,但是现在全国能制作曹氏风筝的人只有十几个,而能做全套100多种风筝的,只有四五人。
记者还了解到,曹氏风筝自曹雪芹创造以来,造型至今没有变化,费保龄等人前些年将图案中的红色锦鲤换成了大尾巴的红色龙井金鱼,其他变化不大。费保龄说,想进一步发展曹氏风筝太难了,曹雪芹的设计难以超越。他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没有专业美术基础,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几个学美术科班出身的人,能刻苦钻研曹氏风筝,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
『脸谱·毛猴』
进博物馆是最好的归宿
73岁的马福立老爷子是个地道的京城玩家,遛鸟、养油葫芦无一不好。由于早年在中国评剧院工作,耳濡目染下对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退休在家的他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画脸谱、做毛猴上。按马老爷子的话说,“闲不住,玩呗!”不过马老爷子这一玩还真玩出了点名堂,首都博物馆目前就看中了他的作品,要将其作为馆藏在新馆展出。
马老爷子勾的脸谱武将透着威武、文官显得精神,每个人物戴的盔头纱帽与戏中分毫不差,这与他在评剧院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虽然形态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当着手制作脸谱时也碰到不少麻烦,盔头用什么材料?怎样让髯口戴得牢固?反复实验了几十次才找到最佳效果,现在脸谱和盔头全都使用纸作的,分量轻、油彩还不易开裂。脸型的白色模板是在朋友处订做的,首先用铅笔定位,然后再上油彩,盔头也全是手工制作。为求与戏台上真人的扮相一致,尤其是旦角为表现人物脸上粉嫩的脸蛋,上油彩都是一遍遍的由浅至深的渲染颜色,有过渡人物才有肌肉纹理,才不显得死板。
来源:搜艺搜